極緻皮膚專科診所
錯誤

搜尋文章

熱門文章





















文章分類


我們在哪裡?

如果您想電話與我們連絡(原則上只接受約診);我們的電話是02-2750-0066。地址在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49巷2號7

你也可以加上我們診所的Line;全球都可以Line通話

如果您搭乘捷運板南線與文湖線交會的忠孝復興站第4號出口。就在臺灣第一家Sogo百貨公司右手邊巷子

如果您開車/搭車/公車忠孝東路與復興南路交叉口有幾十號公車基本上在「捷運忠孝復興站」下車。

我們的google地圖


立即溝通

這是綺麗健康生技的Line

這是綺麗健康生技的FB

這是綺麗健康生技的微博

 


關注我們

繁簡轉換

RSS

    首頁 -> 總才-古今中外的天才
分享到           11.5K
上淨下空老法師:《 佛說 阿彌陀經要解》(第2集)。南無 阿彌陀佛
2017-09-18 00:00

上淨下空老法師:《 佛說 阿彌陀經要解》(第2集)。南無 阿彌陀佛

1993/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編號:01-011-0002

請看經本的第一面,我們看序文:

「原夫 諸佛憫念群迷,隨機施化,雖歸元無二,而方便多門。」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。

前面將「 諸佛」給諸位做了個簡單的介紹,今天要說的是「隨機施化」,這一句非常重要。

「憫念」是慈悲;如果沒有慈悲心, 佛教化眾生那個動力就沒有了。

我們知道,世間人他會每天認真努力的在工作。什麼力量在那裡推動他,叫他不斷地在努力?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,是名跟利。如果沒有名利,誰還願意去工作?

 諸佛菩薩他既不要名,也不要利;那到底是什麼力量在那裡策動他,讓他不疲不厭在努力的去工作?就是憐憫這一切迷惑的眾生。

 佛說這句話,這個「眾生」的範圍就包括得非常之廣。因為 佛看 菩薩, 菩薩並沒有圓滿的覺悟;換句話說, 佛眼睛當中 菩薩還是在迷;不過迷得輕一點而已,不太嚴重,他還是在迷。所以 佛也要教 菩薩。 菩薩以下,可以說是愈迷愈深。

 佛門裡面將一切眾生分為十個等次;所謂十法界。

這十個等次是怎麼來的?就是迷悟差別不同而說的。迷得愈深,位次排列就排在下面;迷得愈淺,位次就排得越高。可以說都是依迷悟這樣排列的。所以叫「群迷」。這是指九法界的眾生。

因此, 佛教導這些眾生一定要隨機。迷得深的人就顯得愚笨;迷得淺的人就顯得聰明。所以世間人智愚不相同,這到底怎麼來的?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迷悟差別不同,從這個地方而說的。

因為迷得不一樣, 佛教學的內容與方法也就不相同。

如果迷得深的人,一定要想方法逐漸、逐漸教他開悟,比較上要費事一點;迷得淺的人,也就是智慧高的人,教學就比較上方便,比較上容易。

所以 佛教化眾生,他是因眾生的程度不相同、根性不一樣;乃至於像我們現在所說的,他教育的程度不相同、文化背景不一樣、生活方式不盡同。他的教學,從內容到方法來講,真的是無量無邊。

幾乎可以說,他是因人施教。就像我們中國古時候教私塾一樣,私塾老師教學生是個別教導的。 佛對於九法界眾生也是個別教導的。

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一層,對於 佛的恩德, 佛的偉大,我們才能夠生起真正的恭敬心。這是講「隨機」。

「施」是設施,「化」是教化。

為什麼不用教,而用化?教是從因上講的,化是從果上說的。

 佛教導我們,我們有沒有變化氣質?如果沒有變化,這個教學就是失敗的。 佛教導我們,我們確實產生變化:從前愚癡,現在聰明了;從前沒有智慧,現在比較有智慧;這就起了變化。以前生活感到很苦,現在覺得很快樂。離苦得樂、破迷開悟,這就是變化。這個就可以能夠見到他教學確實有了效果。

底下一句是「雖歸元無二」,這一句是講 佛教學的宗旨是一個;無論是對 菩薩、對 阿羅漢,乃至於對我們,甚至於說對惡道眾生,目標是相同的。

什麼目標?都是教一切眾生圓滿成 佛,叫「歸元無二」;都教我們圓滿的成 佛。

但是他教學的方法太多了。他不是一個方法,他是許許多多的方法。

但是方法盡管多; 佛家常講的「無量法門」、「八萬四千法門」;「法」就是方法,「門」是門徑;方法、門徑雖然多,諸位要曉得他的目的是一個。

在這一小段裡面,把 佛教學的目標以及方法都為我們說出來了。我們在這個地方必須深深要去體會,這裡面有大學問。

在中國隋唐以後,中國的 佛教分為十個大的宗派;這十大宗,小乘兩個宗派,大乘有八個宗派。每一宗底下分的派又很多。

傳到現在一千多年來,如果要算隋朝那個時代,差不多將近有一千五百年的樣子。後人往往存著門戶之見,以為自己修行的這是正確的,其他法門都是錯誤的。

這種看法、這種想法、說法是錯誤的,不是正確的!

 佛在此地不是明明告訴我們「歸元無二,方便多門」嗎?好像我們這個講堂,我們這個講堂只有兩個門進出;有許多講堂四面都有門戶,都可以進出。從任何一個門進來都一樣,不一定說從這個門進才是正確的,那邊都是錯誤的。進來不都一樣,哪有錯誤?

我們把這個道理明瞭了、搞清楚了,就不會自己讚嘆自己法門,去毀謗其他的法門。所謂「自讚毀他」,這是錯誤的,這個是對於 佛法完全不了解;不知道 佛用的方法不相同;為什麼不相同?是因為每個人根性不相同。可是我們的目標、方向完全是相同的。

再看底下一段:

「然於一切方便之中,求其至直捷、至圓頓者,則莫若念 佛求生淨土。」這一段的指示就非常重要。

 佛在世時的時候沒有問題。任何一個人遇到 釋迦牟尼佛,你向他請教,你向他要求,他一定會教給你修學的方法,滿足你要求的願望。他一定可以達到。

但是現在 佛不在世,去我們太遠了; 釋迦牟尼佛入滅,按照中國歷史的講法,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年。外國人的講法是二千五百多年,出入有六百年這麼大的一個數字。這個我們都不必去考證它。

總而言之,去我們已經很遠了。 佛不在世, 佛留下這些經典,諸位要曉得這些經典不是都教我們的。

就好像一個大夫給病人看病一樣。每個人生的病不相同,他的處方當然不一樣。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瞭。

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經典,就是這個大夫留下來,他生前替那些病人開的處方。我們都把它當作寶貝,都用這個方子來治病,諸位想一想這個危險不危險?如果這個處方跟我的病不一樣,吃了不但不能好,恐怕馬上就要要命。

所以 佛法要修學,真的要認真、要仔細;要是學錯了,虧就吃大了,問題就非常嚴重。要曉得,不是所有的方子,都是替我們開的處方。

所以我們看經典,你看每一部經它有啟請的人。像在中國念的《金剛經》大家都很熟悉。《金剛經》是誰啟請的? 須菩提尊者啟請的;是 釋迦牟尼佛對須菩提講的。

我們的病跟 須菩提的病不一樣,所以 須菩提聽了《金剛經》就開悟,就證果了。我們念《金剛經》念個一百遍、一千遍都開不了悟;把時間都浪費掉了。這是什麼原因?藥不對症。

決定不可以聽說《金剛經》好、《法華經》好,是!哪一部經都好。就跟藥店一樣,你看藥鋪裡那麼多藥,哪一味藥不好?每一味藥都好。可是你要用,對症才能治病,不對症是病上再加病。這就是 佛法的難處。

今天蕅益大師為我們介紹的是「淨土念 佛法門」,這個法門。特別是在這部經裡面,我們所看到的,這部經沒有人啟請。 釋迦牟尼佛開這服藥方的時候,沒這個人生病,他開了這服藥方……

這服藥方是什麼?所有一切病統統都治!

這個跟其他的方子不一樣。可以治當時所有眾生的病,也可以治未來一切眾生的病;未來就包括我們。

這就搞清楚了,原來這個法門才是 佛對我們說的。

 佛對我們說的、為我們開的,我們採取這個法門,依照這個法門修學,哪有不成功的道理?諸位要是看看中國 佛教的歷史,自古以來修學 佛法的成就,你就會發現修淨土成就的人最多。

這是證明 世尊這部經確實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所開的,不是單獨給某一個人開的,不是單獨給某一類人所開的。

所以說是在「一切方便之中」,就是在無量法門裡面要講求最直捷的。這個「至」用現在的話來說是「最」直捷的、「最」圓頓的。

「圓」是圓滿。「頓」是頓超,是不要經過次第,一生當中可以成就的;這叫頓超的法門。 佛法裡面通常也講頓、漸兩門;普通一般叫漸修。

好像我們讀書一樣,由小學、中學、大學;由一年級、二年級、三年級……按著順序來修。這個時間要很長,這叫漸修。

頓修是可以躐等的、可以超越的,不必依照這個順序;從小學一年級就可以超越到博士班去。我們現在講那是屬於天才兒童。

這個法門是 佛以他的本願功德協助我們,我們可以在一生當中超越;這是超越無量的法門,超越 菩薩五十一個階級,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一樁事情。

怎麼會超越?這也得要簡單說說。否則的話,諸位要是多聽別人講演 佛法,對於淨宗就會產生懷疑。所以,這個法門叫「難信之法」;真的難信。因為它的方法太簡單,它的功德太殊勝,叫人一接觸,不敢相信。

 佛告訴我們, 佛法的修學必須要斷煩惱。

 佛給我們說,六道輪迴從哪里來的?六道輪迴是自己造的,真的叫自作自受。

怎麼造的?第一個你迷惑,第二個你造業,第三個你一定受果報。所謂的是「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」。

六道裡面,三善道稱為「果」,三惡道是「報應」;善惡果報是這麼來的。一個人要想超越三界,超越六道輪迴,那要怎麼辦?那要不迷惑、不造業。

這樁事情就很不容易辦到。不造業已經是做不到,不迷惑就更難做到。

造業,什麼叫做「業」?這要搞清楚。

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「事」。你們每天都在做事,事情做完之後,那個就叫做「業」。

你看你們哪個人不造業?學生在學校念書不都有作業簿嗎?都在造業。所有六道眾生都在那裡造業;這個東西就難了。

業有善有惡。事有善惡;有好事、有惡事;它的結果就有善業、就有惡業。這個造作, 佛在經上講得很細:造作範圍非常廣大、無量無邊。 佛把它歸納起來,歸納為「身、口、意」,這就全都包括了。

身是身體的造作。你身體所作的,結的「身業」。第二個是言語,叫「口業」。

第三個叫「念頭」,這個事情就麻煩了。咱們晚上睡覺,睡著了;身也不造業,口也不造業,念頭還造業。他會作夢,夢裡面還造業。可見得意業,真是你睡著、睡醒它都不間斷;這個事情就麻煩了。

可見得業是天天在造,不斷的在造,這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。

只要你造業,你就有六道輪迴;如果你哪天不造業了,輪迴就沒有了,輪迴就超越了。

 佛跟我們所說其他的方法,就是其他的法門:要想超越輪迴必須要斷惑。就是要把業惑斷掉,你才能超越得了。

業雖然多, 佛也把它歸納起來。從事上歸納,就是從境界上去歸納;三界六道的業因就是「見、思、煩惱」。

「見」是說見解。「思」是講思想;身、口不必說了,都包括在裡面。你的思想純正,你身口造作一定是正的,它不會邪的。

身口的造作總是聽命於「意」,所以 佛法在意業上非常著重。一個就是你見解的錯誤,一個是思想的錯誤,這叫「見思煩惱」。總共分為十大類,我們後面會討論到。必須把這個完全修正過來,你才能出得了三界。

這個事情,所以你依照大小乘 佛法去修學:你在一生當中能夠將見思煩惱斷掉,就是把見解、思想完全修正過來;實在講不是一生能做得到的。

換句話說,要想得人天福報不難,這個確實很容易,不必 佛來教導我們。世間的聖賢、世間的宗教家,他們的教導足夠了。可以叫我們來生還得人身,或者來生生到天上。天道比我們人道福報要大得太多了。

但是要超越輪迴,真正究竟圓滿的解決問題,離開了 佛法沒有第二個法門。

 佛實在講,也就為這個事情出現在世間。世間人可以辦得到的,他決定不會來;世間人想辦辦不到, 佛這才興起大慈大悲,出現在世間來幫助我們。

為什麼蕅益大師為我們抉擇念 佛法門?這個法門叫「帶業往生」。我們聽到這句話,我們這個心可以定下來了。為什麼?帶業我們才有指望,不帶業我們沒有指望。

就是業障我們可以帶著去,可以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可以帶著去見 阿彌陀佛,這個事情就容易、就簡單了。

如果不帶業,就難了。

其他的法門沒有說帶業的,唯獨這個法門帶業,所以這個法門能叫「一切眾生平等得度」。

前些年在美國,有些人說到,淨宗帶業不能往生,必得要消業才能往生。這個說法確實震撼了全世界的念 佛人,使許多念 佛人都感到驚慌。

我是在一九八四年,沈家楨居士請我到紐約去講經。我在洛杉磯轉機,在洛杉磯住了十天。那個時候周宣德老居士,我想這裡也有同修聽說過老居士的名字;周老居士在機場迎接我。見了我就告訴我,他說:「法師,現在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,那怎麼辦?我這幾十年 佛不是白念了嗎?」他說這個話說得非常嚴肅,態度非常的悲觀。

我聽了之後我就告訴他,我說:「帶業不能往生,那就不要去了。」

他聽我說這個話,他也聽不懂什麼意思;他聽了覺得很茫然,兩個眼睛看著我。

我就老實告訴他,我說:「如果帶業不能往生,西方世界就是 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,你去幹什麼?」

他還是沒聽懂,還是疑惑的眼光來看我。

我就告訴他,我說:「老居士,那些說『帶業不能往生的』人查經,查了很多經都沒有帶業這個字樣。雖然沒有帶業這個字樣, 觀音菩薩、 大勢至菩薩、 文殊、 普賢,這都是《華嚴經》上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淨土的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,這個你知不知道?」

他說:「這我知道,《華嚴經》上讀過的。」

我說:「 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,那是不是業?」

他聽明白了,這才懂了。

等覺菩薩去往生,帶一品生相無明也是帶業去往生。那不帶業,不帶業就是 阿彌陀佛一個人;除 阿彌陀佛一個人之外,哪個不帶業?只是帶的多少不一樣。所以西方淨土經裡面告訴我們,它有四土、三輩、九品。」

我說:「這個有沒有?」

他說:「這個有,《觀 無量壽經》、《 無量壽經》上都有。」

我說:「如果不帶業,哪來的三輩九品?四土、三輩、九品從哪兒來的?是從帶業帶的多少而分的。不帶業,決定沒有四土,決定沒有九品,應該完全是平等的。」

所以我說:「你放心,老實去念,決定往生,不要聽信這些話,動搖了自己的信念,那我們才吃虧上當了!」

可是說這些話的人,在美國也很有地位,我們也不能得罪他;所以我後頭又補充了一句話。我說:「人家說消業也沒有說錯,為什麼?多消一點不就少帶一點,到那邊品位高一點,他也沒錯。」

所以我說這樣才能夠圓滿。所以,祖師大德遵循 佛的教誨,教導我們在末法時期, 大乘佛法當中修學這個法門,你決定成就。

這是說這部經的圓滿,經的頓超。

「又於一切念 佛法門之中,求其至簡易、至穩當者,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。」

 佛講念 佛往生的經有三部,《 無量壽經》、《觀 無量壽佛經》跟這部《 阿彌陀經》,我們稱之為「淨土三經」。這個三部經是專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、方法、境界;古大德稱為「往生經」。

後來這些祖師大德們,又將《華嚴經》的「 普賢行願品」,《楞嚴經》的「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,這兩種附在三經的後面,稱為「淨土五經」。

我們今天所看到淨土五經,要曉得它的來歷,它是怎麼來的。也可以說,這五樣東西是專門教導我們修學這個法門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。

經典裡面教給我們念 佛方法很多,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四種:第一個叫「實相念 佛」,第二個叫「觀想念 佛」,第三叫「觀像念 佛」,第四個叫「持名念 佛」。

這些方法都在《觀 無量壽佛經》之中。「持名念 佛」的方法也是在十六觀裡面。

而淨土三經,大本的《 無量壽經》跟小本《 阿彌陀經》, 佛都教我們專門採取「持名念 佛」的方法,可見得「持名念 佛」 釋迦牟尼佛非常重視。

 釋迦牟尼佛重視,實在講也就是 一切諸佛都重視,所謂「 佛佛道同」,都重視這個法門。

這個法門怎麼好?好到什麼程度?確實一般人很不容易體會。如果要不是真正實學、真正契入這個境界,是沒有辦法說得出來的。

古德當中,像善導、永明大師、蓮池、蕅益,確實給我們發揮得非常詳細、明瞭。但是我們自己業障深重,讀了這些書、聽了這些開示,依舊不能夠生起清淨的信心;這是我們自己的不幸。

所以必須要善知識的開導、要善知識的提攜幫助,還得要自己真正下功夫、真正的修行,然後你才會體會得到,才能把它認識清楚。

如果不是認真去修學,讀了、聽了,充其量也只是八識田裡面種一點善根而已,起不了作用,解決不了問題。

希望同修們如果想真正在這一生當中改造自己,我們俗話講「改造自己的命運」、「改造自己的人生」,你能信、真正肯行,確實是不難做到的。

人,每一個人確實有命運。命運從哪裡來的?命運從業來的。你只要造業,業就是命運的來源。

我們今天依照 佛的教訓來修學,就是在業上面斷一切惡業、修一切善業,我們所得的結果當然就離開惡報而得到善果。所以這個確實是有理論依據的。

四種念 佛法門裡面,最簡易的是「專持名號」。專是專心、專一;持是保持,不能把它失去。

名號就是「南無 阿彌陀佛」六字。我們一天到晚、一年到頭,這一句 佛號決定不能離開。念的方法,你念六個字或者念四個字都可以;你大聲念也可以,小聲念也可以;不出聲,心裡默念也可以。要緊的是不能間斷,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。

這個效果要多少時間才能看到?我告訴諸位,三個月到六個月就見到效果。可是你得要真幹,不真幹不行!

什麼叫真幹?就是剛才我講這個三句,「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」。你真正做到這三句,那叫真念 佛。

我一面念 佛一面還想別的事情,那叫「夾雜」,那就不專,那就得不到效果。念個幾句把 佛號給忘掉、斷掉了,那也不行!

 佛號一斷掉,必定是兩個現象:一個是打妄想,一個是昏沉。昏沉是墮在無明裡面,什麼都不知道。

只要依照這個方法去念,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,你的業障就消了。當然不是完全消,確實會消掉一部分,你自己會感覺到。

感覺到什麼?第一個頭腦比從前清醒,以前常常糊裡糊塗的,現在不糊塗了,聰明了,顯得有智慧;這就不一樣。半年的時間就可以收效:心清淨了,從前妄想很多,現在妄想少了,心清淨,煩惱少,憂慮少,牽掛少,心比較定,比較清淨,比較有智慧。

你真正用這個方法去訓練自己,真有效!這個裡面理論懂不懂沒有關係;理論懂當然好,不懂也可以做到。只要你真肯幹,依照這個方法它確實見效,而且見效得非常之快速。

其他宗派法門裡頭,能夠在半年當中見效的不多。這個法門確實能有效果。

說「至穩當」。

穩當怎麼個說法?這必須對於聖賢人的教訓要有信心;知道他決定不欺騙我。

 佛教人不妄語,哪有自己欺騙別人的道理?不可能的。 佛給我們講的話句句真實。

佛人不論是對於念 佛的理論、經典通不通達,這個沒有關係;只要真正相信、真正發願,發願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,你立刻就得到 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。

我們中國俗話說「佛菩薩保佑」,他確實就得到,這個穩當。

第二,念 佛的人只要依照這個原則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功夫純熟的時候必定有不思議的感應。臨命終的時候, 佛決定來接引。

人在世間最大的福報是什麼?絕對不是財富,絕對不是長壽;世間人所求的都是假的,都是一場空。

真正的福報是臨終的時候不生病,頭腦清醒,知道自己到哪裡去。這是真福報。古人達到這個境界的很多,現在也有不少。

為什麼別人可以做到,我為什麼做不到?沒有別的。做到的人是真修。

真修剛才講了,就是這三句話,「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」,他真正做到了。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?我們沒有照這三句話去做。

這些年來在台灣,我們見到念 佛往生的,有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這都不生病的;都曉得哪一天、什麼時候走;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們這四十年當中,走得這麼樣自在、這麼瀟灑的,在台灣總有二、三十個人;念 佛往生瑞相的,超過五百人了。台灣這個地方確實是了不起的地方。

在南洋、在新加坡、在馬來西亞,我這幾年去講經;那邊同修告訴我,某人走的時候打坐走的、預知時至的,我聽到的有五、六個。

在美國這邊我也聽到過。

甘老太太,你們很多同修都認識她。她現在距離遠了,她住在舊金山,晚上到這兒來聽經不方便。前幾年她告訴我,她有個親戚就是在美國往生的,是打坐走的。

她說這個人平常看不出來,年歲大了,跟她兒女住在一起,在家照顧小孩、燒飯。走的那天,不知道什麼時候走的。因為每天早晨都是她燒早飯。這天早晨她沒有起來燒早飯,所以家裡人就開她的門。門打開之後,看到她老人家盤腿坐在床上,已經死了。

更奇怪的,她把家裡兒女、媳婦、小孩的那些孝服,她一個一個人都做好了,都擺在她的床鋪邊上。

她是什麼時候做的?一定是都沒有人看見的時候。家人上班,她在家裡做這些孝服;後事她預備得整整齊齊的。

可見得人家預知時至,走得那麼瀟灑、那麼自在,在美國往生的。

這些都是證據,基督教裡面講見證。我們 佛法裡面, 佛講經這是「三轉法輪」:第一個是給你講道理,第二個是講比喻,第三就是拿出證據來給你看。

這些走的人都是證據,確實能到這麼樣的自在。秘訣沒有別的,就是人家真正做到了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一句 佛號念到底。

所以,這個法門是最穩當的法門,沒有比這個更穩當的。

「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」。「信」、「願」、「專持名號」就是修學這個法門三個最重要的條件。你要真信,要真正願意到極樂世界去,真正願意見 阿彌陀佛。

諸位必須要知道一個事實, 佛在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——《金剛經》是智慧,是高度的智慧; 佛告訴我們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

我們聽到這個經文,讀到這個經文,但是從來沒有認真的去想過,所以這個境界你始終入不進去。

如果你認真去想一想,人生在世確實是一場夢:不要以為到死的時候這才一場夢,其實天天都在作夢,時時刻刻都在作夢。絕不是到死了之後才是虛妄。

眼前哪一樣不是虛妄的?哪一樁是真實的?決定找不到,這是實話。

你想前想後、想東想西、患得患失,都叫做「妄想」、「執著」。殊不知這些妄想、執著都不是真實的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。這是要真正覺悟。

真正覺悟、真正明白了,你才肯放下。這一放下,人就覺悟了,心就清淨了。不但在世法上一切法了不可得,連我們自己這個身也不可得。

身要可得,為什麼要衰老?為什麼要病?身要真的是自己,那應當年年十八,應當長生不老,那才是真的。

它天天在起變化,剎那剎那在變化,哪是真的?沒有一法是真的。

人與人之相處,人與這個世間相處,諸位要曉得那是一個「緣」字。緣聚散無常,緣聚的時候不要歡喜,假的,緣散的時候也不要悲哀。緣散那是正常的,本來就如是,都在一個緣。

所以, 佛法講這個世界叫「緣生法」,因緣生法。凡是因緣生法都不是真實的,所以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這是 佛把真相給我們說明了。我們要明白這個真相的究竟,那就要自己成就圓滿的智慧。

圓滿的智慧怎樣才能成就?到西方極樂世界跟 阿彌陀佛,那是最快速的方法、最直捷的方法。我們才能將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。所以, 諸佛祖師教給我們修學淨土這三個重要的條件。

再看底下一段。

「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,而古人獨以 阿彌陀經列為日課;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,普被三根,攝事理以無遺,統宗教而無外,尤為不可思議也哉。」

到這裡是一段。

三經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 佛為我們說出這個法門;這個法門雖然沒有人問, 釋迦牟尼佛觀察眾生機緣成熟;當然不是都成熟,是這一個地區眾生有一些機緣成熟的。

我們在《 無量壽經》裡面讀到過,這個機緣成熟是非常的稀有。依照《 無量壽經》上的說法,那是這個眾生在過去無量劫以來修積的善根福德,在這一生當中成熟。為什麼?他才能夠相信這個法門,才能夠接受這個法門。

如果不是無量劫善根福德的成熟,他縱然聽到這個法門、接觸到這個法門,他也不能完全相信,也不能認真去修學。換句話說,他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。這就是沒有成熟的人。真正成熟的人,一接觸、一接受,他就真正會做到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。只要做到這個樣子,這個人就是善根成熟的人。

善根成熟的人,就是他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;換句話說,就是他在這一生當中決定作 佛。

這還得了!

所以這個法門我們縱然勸一切人,一切人不能接受、不能相信,你不必灰心,也不必去責怪他。為什麼?不能怪的,他善根不成熟, 佛都幫不上忙。我們是什麼人,我們怎麼能幫得上忙? 諸佛菩薩都幫不上忙。

必須他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。第二個就是 十方如來以本願威神的力量,冥冥當中加持他,所以他能信、能願、能行。

這是三經,現在是五經;雖然並行於世,可是古人獨以《 阿彌陀經》列為日課。

這個在我們中國 佛教非常普遍,幾乎包括禪宗都不例外。我們看到《禪門日誦》,就是禪宗的課誦本,他晚課也念《 阿彌陀經》。

有一些禪宗裡面,他是逢單日念《 阿彌陀經》,逢雙日念 八十八佛;他們晚課是這個作法。可見得對於《 彌陀經》相當重視。

重視的原因就是「有見於持名一法,普被三根」。

這個三根,根是根性;大別的區分是將一切眾生的根性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等。而這個法門,所有一切根性都能修,不同於其他法門。

譬如說在中國的禪宗,禪宗只有上根的人才有資格修;中、下根性沒有分。

你看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就講得很清楚:他說他所接引的人,就是他教的對象,是上上乘人,比大乘還要高。六祖講神秀所接引的是大乘人,他所接引的是上上乘人。這就說明禪宗必須要上根的根器才能夠修學;能不能成就那還沒有把握。

教下,像華嚴、天台、法相、三論這些宗派,他們的對象是上、中根性的人。大概上根利智修學這些法門都有相當的成就,中等根性的成就就要差很多了;下根可以說沒有分,得不到利益。

唯獨這個法門,上、中、下三根,所謂是不認識字的老太太、老公公,他修這個法門一樣也能往生,一樣也開智慧;這是真實的。

所以古人說,「若智若愚皆有分,是男是女總堪修」,男女老少統統都有分,統統都可以修。

《華嚴經》裡面 文殊、 普賢發願念 佛求生淨土,這是代表上上根人。

《往生傳》裡面記載著衡州的王打鐵;衡州就是我們現在的湖南衡陽。衡山、衡陽一帶念 佛的人很多,受王打鐵的影響。

王鐵匠,不認識字;一家四口,太太、兩個小孩,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有生活,所以非常的辛苦。

他是遇到一個法師,一個出家人,從他打鐵的鋪子經過。他看到很感動,請這個出家人到鐵匠鋪來坐一下,供養他一杯茶,向他請教。

他說我生活太苦,有沒有方法叫我離苦得樂?這個法師就勸他念 阿彌陀佛。他說你只要好好的念,一定有好處。

他就真聽話,從此以後打鐵,錘子打下去,「 阿彌陀佛」,提上來,「 阿彌陀佛」。那個風箱,推進去,「 阿彌陀佛」,拉出來,「 阿彌陀佛」,一天到晚念 阿彌陀佛,念得非常勤快。

他的太太就問他,她說你打鐵這麼辛苦,再念 阿彌陀佛不是更辛苦?他說不會。我從前很辛苦,現在念 阿彌陀佛,不覺得辛苦了。

這個樣念了三年。

那一天他往生的時候,他不認識字,他居然說了一首偈子,他說「叮叮噹噹,久煉成鋼;太平將近,我往西方」。他鐵錘打一下下去,他就在那兒站著往生了。

他是站著走的,他不生病。

街坊鄰居大家看到非常受感動,看到他這麼走法,這是非常的難得。像這一類的,這是我們講的下根之人、下愚之人;沒有受過教育、沒有讀過書的。他臨走說一首偈,可見得他開智慧了。他確實破迷開悟。他是開悟之後走的,走得那麼瀟灑、走得那麼自在。

我是在民國五十七年,台南將軍鄉有個老太太站著往生的,也是預知時至。

我是好像去年還是前年,到高雄,在高雄講演提到這樁事情。聽眾當中就有好幾位來告訴我,他說他們都知道。

在台北,李濟華老居士往生的瑞相就更不可思議了。那一天他走的時候,甘老居士在場,在現場參加他的法會。

老居士八十多歲,跟大家講經講了一個半鐘點;苦口婆心的勸導大家好好的、認真的念 佛,講完之後告訴大家,我要回家去了。

人家以為他八十多歲,講一個半鐘點講太累了,以為他要回家休息了。哪裡曉得他老人家下了講台,在講堂旁邊有個小客廳,他在沙發上一坐就走了。

你看多自在!

他是差不多兩個月以前就曉得了。得空的時候他去看看老朋友,見最後一次面,辭行。

那一天晚上參加法會的時候,那時候台北還沒有出租車,有三輪車。他跟太太坐三輪車參加法會。跟他太太商量;因為他有幾個兒女都在美國,就是老夫妻兩個住在一起。他跟太太商量,他說我要往生了,你會不會寂寞?他太太說,你能往生那太好了!我不會寂寞。一口就答應了。

就是那天的事情,沒有想到他講完了之後,下了台他真走了。

預知時至,真走得瀟灑自在!

這是我們在台北市親眼看到的。這是說的「普被三根」。

「攝」就是包括;「事理以無遺」。念 佛有事念、有理念。「理」是把這個道理、方法統統明了;所以說理論、方法、境界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叫「理念」,他當然專心。

第二種是「事念」。就是理論不曉得、不明白,境界也不清楚,但是看到別人這樣做有好處,自己就跟著去做,這叫「事念」。

事念念到心地清淨的時候,智慧自然開了;所以從事念以後一定會進入到理念。理論雖然通達明白,這一句 佛號決定不間斷,這就是「理念不能離開事念」。

「統宗教而無外」。

「宗」是指禪宗,「教」是指教下。禪宗以外其他九個宗都叫做「教」。所以我們 佛門裡面稱「宗教」,跟我們現在社會上稱宗教意義完全不相同。

 佛門這個「宗教」是我們自己有十個宗派,十個宗派;禪宗教學法跟其他九個宗派教學方法不相同,它是很特別的,所謂說「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」。換句話說,禪宗沒有教科書。其他九個宗派都有課本,都有層次,按部就班的教學。所以就把他分為「宗門」跟「教下」,是兩種完全不相同的方法。

雖然方法不相同,目標是相同的。這個諸位要記住:目標相同,方向是相同的,只是方法不相同而已。

佛法門,宗、教統統包括在裡面,所以說是「統宗教而無外」。尤為不可思議,是我們言語、心思都達不到的境界。

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南無 阿彌陀佛。南無 阿彌陀佛。南無 阿彌陀佛。

南無 阿彌陀佛。南無 阿彌陀佛。南無 阿彌陀佛。

南無 阿彌陀佛。南無 阿彌陀佛。南無 阿彌陀佛。南無 阿彌陀佛。

願以此功德,平等施一切;同發菩提心,往生安樂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