極緻皮膚專科診所
錯誤

搜尋文章

熱門文章





















文章分類


我們在哪裡?

如果您想電話與我們連絡(原則上只接受約診);我們的電話是02-2750-0066。地址在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49巷2號7

你也可以加上我們診所的Line;全球都可以Line通話

如果您搭乘捷運板南線與文湖線交會的忠孝復興站第4號出口。就在臺灣第一家Sogo百貨公司右手邊巷子

如果您開車/搭車/公車忠孝東路與復興南路交叉口有幾十號公車基本上在「捷運忠孝復興站」下車。

我們的google地圖


立即溝通

這是綺麗健康生技的Line

這是綺麗健康生技的FB

這是綺麗健康生技的微博

 


關注我們

繁簡轉換

RSS

    首頁 -> 肌膚監測教育文章
分享到           11.5K
盡信書,不如無書!保養品的「成分分析」與「肌膚監測」差異
2011-02-18 11:37

(如果您在海外,想要訂閱本部落格電子報,以便更方便地閱讀全文/超連結,煩請點擊這裏

從 張麗卿 老師與 牛爾 先生開始,再由 邱品齊 醫師、Paula Begoun發揮到極限;全世界(<=誇飾式筆法,不要當真~)的保養品學習者都從「成分學習」與「成分表分析」下手,企圖理解保養品的全貌

這是錯的!在知識的世界裡,「不完全正確」=「錯誤」!

「藥廠研發」與「臨床經驗」

請容許我強調第十萬次(<=誇飾性筆法,再一次):我不反對各位學習保養品成分(補充閱讀12),但是「書上的世界如何,不表示現實世界如何」。因為廠商的誠信、不純物、成分效用與傷害缺乏長期觀察結果無法透過「閱讀成分表」得到充分資訊(補充閱讀3~6)。單純閱讀成分表,最多只能知道產品的趨近狀態,絕對不可能知道產品真實狀況。

「肌膚監測」與「成分分析」的差異,就像現實世界中醫療人員與藥廠研發人員的分工;後者知道藥物如何製造,「應該」會有什麼反應;前者未必知道藥物完整製程,但是可以掌握藥物的絕對反應透過臨床使用中不斷的追蹤、觀察,也就是上市後監測(PMS補充閱讀6)。所以「Aspirin可以減少心血管栓塞機率」不是藥廠研發人員可以預知的,而是多年使用中,在芸芸眾生的大量樣本下,臨床醫師們發現的。不只這樣,sibutramine(台譯「諾美婷」,大陸稱作「曲美」)、thalidomidealendronate等藥物的臨床傷害,也只有臨床醫師實踐中才有機會發現

我們「以為」A藥物成分不會有傷害;經過了十年不斷的臨床監測,漸漸發現了真相。我們「以為」B保養品成分不會有傷害;經過了十年,從來不曾臨床監測,我們「繼續以為」B保養品成分不會有傷害

萬一B保養品成分是有害的<=這是非常可能的),就成為酒糟與敏感肌膚的「不明原因」!補充閱讀7

有鹽巴,一定會傷害腎臟?

有位朋友問了個問題「添加的防腐劑「尿素醛」對皮膚會不會有影響?」。這個問題的思考還是錯的!給各位說個故事吧,您大概就可以理解了。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TO的建議,每日食鹽攝入劑量約為10公克(大約是3.9公克的鈉)。請各位想像,如果我們提供某人:

        每天6的食鹽食譜

        每天60的食鹽食譜

哪一個食譜會引發腎臟衰竭?

這就是上述問題的盲點(<=也是「成分表閱讀」的盲點):使用什麼東西固然很重要,使用多少劑量更是關鍵。基於商業機密,即便保養品成分全標示(<=再度重申一次:我支持這個規定),仍舊不需標示成分濃度(與等級。後者的現實差異也很大,補充閱讀8)。換句話說,單純討論單一產品「安全與否」,基本上沒有意義所以網路上有許多網站將成分分級,除了「自己覺得很聰明的安慰效應」之外,現實意義實在不大。

如何理解產品的有效與安全?

這次有三位朋友討論到成分的有效與安全問題,先列舉如下:

        「醫師您好,想問下海藻會不會引起皮膚長痘痘呢?最近查詢保養品的成分時,遇到了這個問題。海藻對於皮膚有什麼作用呀?」

        「經過皮膚病學專家Kligman教授臨床研究,30%高濃度的水楊酸化學換膚的藥劑都與70%果酸換膚效果相同,讓人想問到底賣家究竟為何要賣高達70%濃度的水楊酸啊?!」(因為補充閱讀7而來)

        「請問你們的PGA保濕精華液配方沒有油像成分,水分會不會容易蒸發?另外添加的防腐劑「尿素醛」對皮膚會不會有影響?」

我的回答分別是:

        海藻萃取物是通稱,理論上應該還要細分。主要的功能其實有二個:保濕(因為凝膠能力)與協助修復(海藻某些特殊成分,不獨黏藻素)。問題是...您使用的不會是純海藻(<=這是「現實」世界),多少會有防腐劑、增稠劑...之類基質/成分;就像是餛飩湯;表面上是餛飩,決勝點在湯頭...餛飩湯的安全與有效,除了餛飩,湯頭恐怕佔更重要角色!

        書上確實這樣說但是現實的大量證據如何,有誰知道?

        凝膠產品,當然會有鎖水不足的可能。至於防腐劑等基質問題我用這篇文章回覆了部份;另外有部分的答案是:我們追蹤這個產品很久、很大量(至少三年多,每月平均500人次),使用者的皮膚仍舊持續變好

實驗室的數據,只是短時間、定人數的資料

許多朋友(如同上述問題)討論到「書上說」、「實驗數據說」這些說法。以PGA這個終端產品來說,我們的肌膚監測將近四年,接近24000人次。這樣的大量數據,使我們很容易掌握它的安全與風險數據。

再者,如果A終端產品含r-PGAB終端產品也含r-PGA它們二者無法用「成分表閱讀」做比較,這是嚴謹的事實因為濃度未必相同、成分等級未必相同、「配方成分組合」也不一樣。因此許多網站、達人喜歡標榜的「成分分析、推薦、比較」實在是錯的!

在這個「現實」世界,這個「終端產品成分表組成」的真實世界;討論單一成分的安全性,必須兼具劑量概念討論終端產品的有效性,只能從長期肌膚監測的成敗論之!

最後再強調一次:

我不反對各位學習保養品成分如果您想成為保養品的配方師,甚至是製造者,當然應當學習成分與配方。然而,如果您想「真正理解保養品的安全與風險」,只有經過長期的肌膚監測追蹤好的終端產品,皮膚就會漸漸變好;壞的終端產品,皮膚就會漸漸變壞。

除此之外,別無它法!

補充閱讀:

1.          保養品的真相?從「正確保鮮膜敷面法」與「餛飩湯理論」談起

2.          酒糟!?敏感!?放過您的皮膚,還給它自我療育的機會吧

3.          成分表上看不到的秘密不純物

4.          再談「成分表」=化妝品不僅僅是成分表啦

5.          韓製iPKNBB霜含螢光劑恐致癌=廣告/新聞閱讀

6.          化妝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後監測(PMS

7.          「網購熱銷聖品」剖析?

8.          使用保濕產品的風險來源

9.          呼籲建立「使用保養品/療程時,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」的正確心態

10.     誰能夠真正「瞭解」保養品?只有「正確肌膚檢測」才是真的

11.     「使用後皮膚真正變好才是硬道理」:從另一篇部落格文章談「成分表的閱讀」